返回

我在大明长生久视

首页

第193章 纷争开始

月报讲述了赋税的用处,也阐述了工商业发展,惠及的是所有百姓,而非单一群体。

更是通过这些内容,给百姓塑造了一个‘集体’的共识。

每多一种选择,每多一条路,都是所有人享受利好,这条路即便你不走,也会随着别人走,让你走的这条路不再拥挤,变得宽阔……

没有华丽的文字,没有官僚的做派,没有上位者傲慢……

只是以一个客观的视角,温和的态度,让人明白这个道理。

同时也向百姓告知了南直隶税权,可却没讲述南直隶的开支,给人营造一种所有的财政开支都取自朝廷的错觉……

其实,直至现在,许多人都还不知道大明的赋税制度。

百姓要交税,藩王也要交税,只是藩王交完税,还能得到朝廷真金白银的俸禄发放。

此外,赋税也不是全部都交给朝廷,不说南直隶,就连一县之地,也不是收取的赋税足额上交,不然,地方上就没有官办粮仓了,也没有看管粮仓官吏了。

田赋如此,商税更是如此。

都是朝廷拿大头,地方则是根据级别高低,不同程度的拿小头。

大力发展工商业之后,为了地方经济的活跃,营造利好工商业的生态,朝廷给予了地方上一定的财权用以发展地方……

事实上,这也取得了相当不错成果。

这其中,南直隶的财权是最大的一个,毕竟,它的级别仅次于京师。

不过,朝廷一直都保留了随时抽调取用的权力,对赋税收入,也有着清晰认知。

只是之前国帑盈余,朝廷为了长远发展,也不想做涸泽而渔之事,可时至今日不同了,朝廷是真没钱了。

此外,随着工商业的持续兴旺,资本的日益壮大,钱的权重越来越大,人心也越来越浮杂,贪腐不可避免的越来越严重……

尤其是南直隶,朝廷越来越穷,这边却是越来越富,抽调取用的阻力越来越大不说,权重也日益增长,且时至如今,工商业的发展进程,也越来越缓慢了,没必要再给惯着……

当然,这是站在朝廷的立场。

站在南直隶的立场,并不是如此。

首先,南直隶也是京都,还是太祖龙兴之地,大明立国之基础,拥有仅次于京师的财权合情合理;

其次,这个仅次于京师,是断崖式的仅次于京师,差距已经足够大了;

最后,今江南如此,都是南直隶的功劳,北直隶吃大头也就算了,怎能汤都不让喝一口?

而且,南直隶已经挨了一刀,随着江南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