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1章 番外:魏公救命啊(上)
可不得替自个儿老家争一争?
除了这些,还有各个地区书院的建设经费以及数目。这些书院分作三级,每一级分六学年,根据王庭的消息,日后入仕必须有这三级书院毕业证明。早些年条件会相对宽松,民间学子通过私学族学等学习渠道完成教育,达到入仕条件也能参加科举,这套过渡试行个三五十年。各地自然越早完善越好,这意味着能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,发展先人一步。
针对这个问题就吵得不可开交。
有官员提议各地量力而行,钱多就多建、先建,穷一些地方就先等着呗,总不能让繁荣之地等着贫瘠之地慢悠悠赶上来吧?学子士人的光阴可拖不得。有官员提议根据各地人口来确定最终结果,人多的地方肯定学子也多啊,自然书院也要更多,给予名额也更多。
又有官员否决。
既然都是康国子民,何来区别?
越是贫瘠之地,越需要王庭优先扶持。唯有这些地方人才涌现,王庭负担才会减小。
厚此薄彼,恐寒人心。
看似公允之言也有人不赞同。
贫瘠之地,不仅意味着财政不行,纳不上来多少税银,也意味着此地没多少人才可以投身书院教书育人。若按照此前提议,是不是要从别处调拨讲师,让讲师背井离乡过去?
人家讲师愿意这么干吗?
吵来吵去,争论不休。
有人干脆提议将学子都集中去一处得了。
这样又炸锅。
直言这是莽夫之言。
书院分作三级,最小的小院负责启蒙打基础,学生年纪小的可就六七岁甚至更小。这么小的孩子被集中一处念书,谁来照顾他们?谁来保证他们的安全?是不是更耗费人力?
不会说话就别说!
被骂的武将不爽至极。
小院有不少科目,不仅仅是文儒一家。
这话将他们未来的根子也给刨了啊。
_(:3」∠
大概是全武行习惯了,大家伙儿一有争论就先动手,泄了火气再说。事关各家根基,谁也不让谁,不分文武扯了个天昏地暗。甚至有人还在下朝路上将同僚骗到角落套麻袋。
他们觉得这样下去不行。
魏楼是唯一的解!
“魏公,呜呜,您就看在吾等都是……都是人的份上,出山吧。”文士绞尽脑汁也没想到魏楼跟他们这帮人有什么关系,最后就憋出了“都是人”这句屁话,余光看到认真低头玩九连环的女童,文士道,“在下观女君颇有悟性,日后必是栋梁之材,荒废可惜。”